大唐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冢原二四三叹了口气:“好吧,既然长官已下定了决心,航母军官我来安排,不过最多只能给20个。”

“20个可以了,草鹿君负责抽调其余30个。”

互派军官是双方易货交易之后的第二笔重大协定,双方将派遣分别派遣50名校、尉级军官展开对等交流,德国急需日本有经验的海军军官,而日本对德国陆军军官和潜艇骨干很感兴趣,特别是装甲兵军官更不能缺——否则一堆坦克运回去没人懂作战指挥也是大麻烦。在这一点上又是陆军有求于海军,海军内部对是否承担这种代价意见不一,山本五十六显见是支持的,但军令部系统有不同意见,双方把皮球踢到了联合舰队这里,堀悌吉也是支持的,但需要说服手下——抽调的可都是在舰上的骨干。

这两天在意大利,堀悌吉等日方高层已在显摆的墨索里尼带领下参观了各种类型的意大利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经德方卓有成效的改造,意大利工业水平足足提升了一个档次。堀悌吉是当过公司董事长的,对生产制造比其他高级军官有更深感悟,他明显能感觉出意大利工人没日本工人吃苦耐劳,但他们的技术水平、装备能力与生产效率却是日本不能相比的,至少在意大利的重要装备工厂已完全实现了标准化作业——零件完全可以通用互换,且不必像日本那样过于依赖熟练工人的手上技术,这对于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迅速扩大产量是十分关键的。

他在里面看到了很多德国工程师在现场指导技术细节、优化调整作业流程。特别给他感触最深的是德意轴心一体后,意大利与德国很多装备都开始统一。比如步枪,包括意大利在内的轴心各国都开始换装德国的毛瑟98K,意大利兵工厂在全力以赴生产有关7.92mm子弹——全是从德国本土搬迁过来的生产线,至于意大利本土的弹药已陆续在清理了。

到这时他才明白为什么德国人交付给他的步兵轻武器中有一大堆意大利武器,这批军火是日德贸易的一部分,德国先交付给日本,由日本去卖,他知道国内对华军火输出达到了一个高峰,现在开始叫库存不足了,这一批德国剩余军火输出之后会先让陆军把最好的部分挑走,然后再倒手到中国或暹罗后能净赚不少——德方给的发卖价十分优惠。最初他以为全是德国缴获的外国武器,现在才明白还有意大利换下来的旧货。

“贵国毛瑟公司在生产什么呢?”

“他们在集中精力生产技术要求更高的薄壳弹药与新式步枪,出售给贵国的20mm机炮弹药就全是薄壳弹药。”

新式步枪包括STG43突击步枪与G43半自动步枪两类,德国没打算瞒着日本,瞒也瞒不住,这些武器已开始在东线陆续装备,施佩尔雄心勃勃地表示要在2年内基本完成换装。日本方面看过新步枪后也颇为心动,但打听弹药消耗量后却只能叹气——如果日本也用上这样的步枪,孱弱的后勤补给恐怕首先得垮台。而薄壳弹更让日本人叹气,配上德国机炮后,飞Bf-219的舰载机飞行员用了都说比国产机炮弹药强2-3倍,问了各大兵工厂答复说很难国产,于是全部得进口。

当得知德国把Bf-109、3号坦克底盘生产线等重要装备都整体搬迁至意大利生产后,他惊讶得无以复加,现在他总算明白了为什么意大利人肯把海空军的指挥权全部交给德国人,因为德国切切实实给了意大利好处。堀悌吉在考虑能不能把一些生产线也搬到日本去,别的不说,光是那批机床就让他很有想法。

喜欢铁十字请大家收藏:(www.dtdushu.com)铁十字大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大唐读书推荐阅读: 回到明朝做千户我,拯救大明!三国:从抢洛神开始汉柏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武道大秦:开局被人指鹿为马万历1592最强特种兵之龙刺覆明1587红楼之科举进士长安风流三国之我的战斗力只有五红楼:开局吊打秦可卿汉威天下之刘襄开局1861:我刚继承荷兰王位主君之路西凉铁骑续南明寒门状元大唐第一庄如意小郎君水浒:颠覆宋末唐砖江山战图抗战侦察兵亮剑之老子是孔捷钢铁时代全民投资:开局投资朱元璋!抗日之铁血战将逍遥小书生
大唐读书搜藏榜: 东汉末群雄争霸我的元末有点猛开局三国,答题送武圣之魂华鼎人在大夏真不想加班大秦:嬴政背后的推手辰说朝鲜史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我,拯救大明!大明狂枭大阳记之身份谜团宋阀民国投机者从卫所到帝国勐巴娜西传奇曹贼凶猛大唐虎贲三国之无限乱战大唐摘星人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三国之我是袁大嘴盛唐大表哥借问天下谁主沉浮我用奇招救大明太医拿剑扎人很合理吧保安赢天下大明:我要做权臣铁十字烈火
大唐读书最新小说: 梦回大唐蝶恋花南宋北征我家阳台通三国一门四英三国:系统扯后腿该怎么办三国之暴君潘凤大明:开店卖罐,重八开局爆红薯战争承包商诗酒剑雨亮剑之从挑选奖励开始崛起夺盛总有刁民要害我亮剑之开局撂倒李云龙三国之吕布的崛起八条物语大明霸王亮剑之烟烽从亮剑开始当教官穿越后立志是弄潮儿抗战之我是炮兵五代第一太祖爷从兄弟连开始浪简单难度的大燕复国之旅卿主春秋鞌之战谍战之巅穿入抗战影视界从绿林开始砍翻三国大秦:摊牌了,你岳父我是秦始皇新唐高宗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