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不!”

就在伊势号忙着损管时,又有7架携带航空炸弹的SBD从天而降,将1000磅航空炸弹狠狠砸在该舰甲板上,一颗炸弹击中了前部升降机位置,迅速将其卡死,另一颗炸弹落在两条甲板结合部位置,彻底瘫痪了这艘斜角航母的起降功能。

这并不是伊势号灾难的全部,趁着该舰连续被命中、速度大减的机会,又有一队8架BTD扑下来投放鱼雷,虽然被近距离掩护的刺猬级驱逐舰干掉了5架,但有3架成功释放了鱼雷,6条鱼雷冲着伊势号右舷而去,此时速度只有11节的伊势号用尽全身力气才规避开3条,另外3条全部命中。

再强的舰体也顶不住这种攻击强度,竭尽全力的青木舰长只能下令弃舰——这是他在德国参战以来损失的第3艘航母,如果在日本早就被看做不祥之人,但克兰克勉励他:“不要担心沉舰,元首会继续给我们新的航空母舰,要勇敢活下去,敌人一天不投降,我们一天不能停止战斗……”

下达弃舰指示后,他从容不迫地穿好救生衣跳下海,奋力朝最近的一艘刺猬级游去——他们钓蜻蜓的技术现在都很熟练。

13:08,庞大的美军攻击群最终退走,留下海面上满目疮痍。

“长官,我军攻击群初步战报也发回来了,您要听么?”看特纳的脸色比第一封电报要好,金上将略微松了口气,将电报都递给副官,“你帮我念吧,先念战果,再念战损……”

“我军260架攻击机发动进攻,击沉德军舰队航母2艘、轻型航母1艘、轻巡洋舰2艘;

重创其战列舰1艘(沙恩霍斯特吃了1条鱼雷,但不致命,实际是中创)、疑似重创舰队航母1艘(让-巴尔号吃到一条鱼雷,情况不重,不影响正常作战);

中创其战列舰2艘(黎塞留号吃到1条鱼雷,2颗炸弹,比中创高一点;格奈森瑙号吃到1颗炸弹,只能算轻创)、中创巡洋舰一艘(希佩尔号吃到1颗炸弹,情况影响不大);

轻创其轻型航母1艘(莱茵级12号舰中近失弹2枚,损失了几门高射炮,其余无殊);

另有其他不确定战果6个(实际只有2个——2艘驱逐舰被炸弹击沉,Z40号以前的德国驱逐舰至此全部损失完毕)。”

金上将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这么说至少干掉了敌军2大1小三艘航母?”

“战报如此,可能还要再核实一下。”

他点点头:“把战损报告也念一念吧。”

“……被炸弹重创的汉考克号航母最终中2条鱼雷后沉没;威斯康星号战列舰连续两次战役后损失极为严重,进水逾1.2万吨,动力全失,前甲板没入水中,目前处于弃舰状态,暂时还在海面漂浮;

本宁顿号航母命中炸弹2颗,均位于非核心区,后部升降机损坏,起降功能部分受损;

最后2艘卡萨布兰卡级沉没,最后1艘克利夫兰级巡洋舰沉没,防空巡洋舰损失2艘;驱逐舰损失3艘。”

“我们比敌军损失小?”

“白天确实是,但算上潜艇战的损失就不算小。”特纳看金上将精神尚可,分析道,“现在舰队只剩下2艘航母,2艘防空巡洋舰和一堆驱逐舰,防御力极端虚弱,几乎不成舰队,早知道要把新泽西号留下的。”

金上将点点头,但谁知道会出现这种情况?他问特纳:“接下去怎么办?”

“我会选择撤退,但尼米茨不肯放弃,他打算回收飞机后发动第二次进攻和德国人决一死战——不能勇敢地胜利就光荣地沉没!”

金上将激动地站起来,哆嗦着想说些什么,却站立不稳一头栽了下去……

喜欢铁十字请大家收藏:(www.dtdushu.com)铁十字大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大唐读书推荐阅读: 逍遥小书生穿越时空之抗日特种兵回到明朝做千户我,拯救大明!银狐三国:从抢洛神开始水浒逐鹿传末代锦衣卫指挥使军工霸业汉柏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抗日之无敌强兵武道大秦:开局被人指鹿为马万历1592三国之天骄纵横覆明1587红楼之科举进士长安风流三国之我的战斗力只有五红楼:开局吊打秦可卿汉雄汉威天下之刘襄开局1861:我刚继承荷兰王位主君之路西凉铁骑大唐第一庄如意小郎君水浒:颠覆宋末唐砖江山战图
大唐读书搜藏榜: 东汉末群雄争霸我的元末有点猛开局三国,答题送武圣之魂华鼎人在大夏真不想加班大秦:嬴政背后的推手辰说朝鲜史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我,拯救大明!大明狂枭大阳记之身份谜团宋阀民国投机者从卫所到帝国勐巴娜西传奇曹贼凶猛大唐虎贲三国之无限乱战大唐摘星人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三国之我是袁大嘴盛唐大表哥借问天下谁主沉浮我用奇招救大明太医拿剑扎人很合理吧保安赢天下大明:我要做权臣铁十字烈火
大唐读书最新小说: 梦回大唐蝶恋花南宋北征我家阳台通三国一门四英三国:系统扯后腿该怎么办三国之暴君潘凤大明:开店卖罐,重八开局爆红薯战争承包商诗酒剑雨亮剑之从挑选奖励开始崛起夺盛总有刁民要害我亮剑之开局撂倒李云龙三国之吕布的崛起八条物语大明霸王亮剑之烟烽从亮剑开始当教官穿越后立志是弄潮儿抗战之我是炮兵五代第一太祖爷从兄弟连开始浪简单难度的大燕复国之旅卿主春秋鞌之战谍战之巅穿入抗战影视界从绿林开始砍翻三国大秦:摊牌了,你岳父我是秦始皇新唐高宗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