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王海涛交待了萧令山一声后,带上唐山豹的一个警卫连,驱车直奔句容县而去。当王海涛到达句容县时已是下午三点钟了,看到郭汝栋把副师长刘雨卿和师里最精锐的警卫营都派到了句容县,王海涛对郭汝栋的反应还是比较满意的。

当王海涛见到一脸羞愧的四十四师师长陈永少将时,并没有对他发怒,而是先询问了四十四师的情况。当王海涛得知四十四师经过上海战役和锡澄防线守卫战后,全师仅有官兵二千二百余人,更是弹尽粮绝没得到补充,实在无法再对日军进行阻击时,对陈永这位师长也不好过多责怪了。

当场王海涛对陈永说道:“陈师长,你们四十四师并不隶属南京城防司令部管辖,如你部决定过江后待命休整,那在这里补充一下军需物资后,就可以至下关码头过江。如你部愿意助我王海涛防守南京城,我王海涛欢迎,你部就在句容城休整待命,我会给你部补充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

陈永本以为自己一枪未放就放弃了武进和金坛二县,面前这位南京城防司令长官至少会狠狠的训斥自己一番,甚至可能当场就拿下自己,却没想到他这么好说话,不但没有训斥自己,还愿意让自己带部队过江休整,感激的同时又有了一些愧疚。

陈永想了一下答道:“王司令长官,我四十四师也是与小日本拼杀过的,若不是实在无法再打下去了,谁会轻易丢城失地啊,今天既然王司令长官仍然信的过我们四十四师的弟兄们,只要王司令长官愿意给我们四十四师补充枪支弹药,我四十四师就在这南京城外与小日本拼杀到底。”

王海涛笑道:“陈师长有此决心,不愧我中华军人,你部就在这句容城先休整一下,所需枪支弹药以反军用物资我会马上安排补充给你部。”陈永谢过了王海涛后才退了下去。王海涛这时和刘雨卿说道:“刘副师长,你对句容的防守是如何安排的?”

刘雨卿答道:“回军座,从金坛至句容仅有一条简易公路,且此公路穿行于群山之中。卑职己经查看过地型,出句容城三十里外有一茅山镇乃日军前进之必经之路,茅山镇前有茅山主峰大茅峰,高度为三百七十余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公路穿行于茅山之中,很是难走,我部如占据茅山,则据茅山之险要,可阻敌于茅山脚下。”

王海涛要过句容这里的地图,看了一会后说道:“你的方法不错,不过在防守茅山之时,句容城外围仍要抓紧修筑防御阵地和工事,这样才可万无一失。”刘雨卿答应了下来后,王海涛才放心的离开了句容城。回到南京后,王海涛从仓库里拿出一批轻重武器以及弹药军需还有一万法币一同送给了四十四师。

四十四师有了枪支弹药的补充,还得到了军需物资以及一万法币,全师一扫失败后的阴影,士气更是为之一振,师长陈永主动找到了刘雨卿副师长,要求参加修筑句容外围防御工事,并且要求修好防御工事后,就由四十四师驻防句容外围。此时刘雨卿己把五六二团派去了茅山镇驻防,城中只有警卫营,正感人手不足,现在陈永主动找到了自己,正是求之不得。

日军占领了常州之后,等了二天,第十八师团在无锡留下了一个大队,其余的部队汇合了独立重炮旅团也赶到了常州市,第三师团的野炮兵第三联队也从苏州赶到常州和第三师团汇合。经过商议,几位师团长决定,由第三师团从金坛向句容进攻,拿下句容县后合围溧阳的支那军队,而第十六师团和第十八师团以及独立重炮旅团则继续向镇江方向攻击前进。

喜欢抗日猛虎军请大家收藏:(www.dtdushu.com)抗日猛虎军大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大唐读书推荐阅读: 逍遥小书生穿越时空之抗日特种兵回到明朝做千户我,拯救大明!银狐三国:从抢洛神开始水浒逐鹿传末代锦衣卫指挥使军工霸业汉柏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抗日之无敌强兵武道大秦:开局被人指鹿为马万历1592三国之天骄纵横覆明1587红楼之科举进士长安风流三国之我的战斗力只有五红楼:开局吊打秦可卿汉雄汉威天下之刘襄开局1861:我刚继承荷兰王位主君之路西凉铁骑大唐第一庄如意小郎君水浒:颠覆宋末唐砖江山战图
大唐读书搜藏榜: 东汉末群雄争霸我的元末有点猛开局三国,答题送武圣之魂华鼎人在大夏真不想加班大秦:嬴政背后的推手辰说朝鲜史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我,拯救大明!大明狂枭大阳记之身份谜团宋阀民国投机者从卫所到帝国勐巴娜西传奇曹贼凶猛大唐虎贲三国之无限乱战大唐摘星人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三国之我是袁大嘴盛唐大表哥借问天下谁主沉浮我用奇招救大明太医拿剑扎人很合理吧保安赢天下大明:我要做权臣铁十字烈火
大唐读书最新小说: 梦回大唐蝶恋花南宋北征我家阳台通三国一门四英三国:系统扯后腿该怎么办三国之暴君潘凤大明:开店卖罐,重八开局爆红薯战争承包商诗酒剑雨亮剑之从挑选奖励开始崛起夺盛总有刁民要害我亮剑之开局撂倒李云龙三国之吕布的崛起八条物语大明霸王亮剑之烟烽从亮剑开始当教官穿越后立志是弄潮儿抗战之我是炮兵五代第一太祖爷从兄弟连开始浪简单难度的大燕复国之旅卿主春秋鞌之战谍战之巅穿入抗战影视界从绿林开始砍翻三国大秦:摊牌了,你岳父我是秦始皇新唐高宗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