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一跨进大院,王海涛就看见成堆的三八式步枪,架在地上的日式轻、重机枪,另一边的掷弹筒和迫击炮,最显眼的就是十二门日制九二式步兵炮和十八门日式75口径山炮。进入院中的同盟会这些人己经被惊呆了,武元甲忍不住对王海涛又问了一遍:“王将军,这些武器弹药都是赠送给我们的?”

王海涛点了点头,说道:“这里是日军两个步兵大队的标准配备,计三八式步枪二千支,日式轻机枪六十四挺,日制九二式重机枪四十八挺,掷弹筒五十只,迫击炮三十六门,九二式步兵炮十二门;另外还有一个炮兵大队的十八门日式山炮。子弹全部配备三个基数,迫击炮和九二式步兵炮每门配五十发炮弹,日式山炮每门配一百发炮弹。请武司令查收。”

武元甲己经激动的说不出话了,上前几步,抱起一挺日式轻机枪,搬弄了几下后,笑着连声说道:“好枪、好枪啊!”也不能怪同盟会的人激动,同盟会从成立以来,一直都在艰难的发展着,虽然也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搞枪支弹药,可都是几支、几十支的搞来枪支,什么时候一下子看到过这么多武器弹药,更不要说还有十几门山炮了。

这也就是王海涛,把缴获的日式装备不放在眼里,更不当一回事,这些武器弹药就是放在中共那里,也是要受到极大的重视的。激动之后,胡志明主动握住了王海涛的手,感激的说道:“王将军,你今天对我们同盟会的援助,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无论什么时候王将军都是我们最尊贵的朋友。”

接下来的二天时间里,王海涛让手下的战士突击训练独立军的人,并且派人帮助和指导独立军修筑防御阵地。也亏了有王海涛手下进行训练,否则独立军中连会使用山炮的人都找不出来几个。这二天武元甲始终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了防御河内市的工作中,不仅对独立军进行了整编,而且还根据王海涛的提议单独成立了一个重火力营。

二天之后,王海涛的部队和独立军完成了换防,在离开河内城时,胡志明、武元甲等人一直把王海涛送出了城,这才依依惜别。离开了河内市,王海涛率领着部队直奔镇南关。唐龙仔询问王海涛是否要在谅山这里留下部分兵力,被王海涛断然否决了。

半个月之后,九十军最后一支断后的部队进入镇南关,随着镇南关南大门的关闭,九十军对越南日军的出击宣告胜利结束。王海涛在镇南关留下了九十三师的五六八团驻守,凭祥这里九十三师二七七旅另二个团留下驻防,其余的部队全部回到龙州城休整。

部队回来后,王海涛给部队放了三天假,让战士们轮流休息,同时又拿出一笔资金发放了下去,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士的抚恤金也由后勤处一、一落实发放。一直忙了二天,把这些事都处理到位,王海涛才得空回到家中。知道王海涛得胜归来,王海涛的家里也是喜气洋洋,凤姑没有了每日的担心害怕,兴奋的忙里忙外。

得知王海涛今天会回家,全家就在唐老和凤姑的指挥下忙碌了起来,一桌接风酒宴是必不可少的,唐老也拿出了珍藏的好酒,准备和爱婿好好喝上二杯,凤姑也打扮起了自己,就是想让王海涛看到自己最美的一面,连小战生也被凤姑和唐老好好的教导了一番。

晚上,王海涛和唐龙仔一同回到了家里,一进门就看见全家都在大厅里等候着自己,小战生被凤姑抱着,有些认生,一双大眼睛好奇的看着自己。看到儿子竟然认不出自己了,想着自己常年征战在外,实在有愧于家里,王海涛就不由的心中一酸。

喜欢抗日猛虎军请大家收藏:(www.dtdushu.com)抗日猛虎军大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大唐读书推荐阅读: 逍遥小书生穿越时空之抗日特种兵回到明朝做千户我,拯救大明!银狐三国:从抢洛神开始水浒逐鹿传末代锦衣卫指挥使军工霸业汉柏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抗日之无敌强兵武道大秦:开局被人指鹿为马万历1592三国之天骄纵横覆明1587红楼之科举进士长安风流三国之我的战斗力只有五红楼:开局吊打秦可卿汉雄汉威天下之刘襄开局1861:我刚继承荷兰王位主君之路西凉铁骑大唐第一庄如意小郎君水浒:颠覆宋末唐砖江山战图
大唐读书搜藏榜: 东汉末群雄争霸我的元末有点猛开局三国,答题送武圣之魂华鼎人在大夏真不想加班大秦:嬴政背后的推手辰说朝鲜史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我,拯救大明!大明狂枭大阳记之身份谜团宋阀民国投机者从卫所到帝国勐巴娜西传奇曹贼凶猛大唐虎贲三国之无限乱战大唐摘星人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三国之我是袁大嘴盛唐大表哥借问天下谁主沉浮我用奇招救大明太医拿剑扎人很合理吧保安赢天下大明:我要做权臣铁十字烈火
大唐读书最新小说: 梦回大唐蝶恋花南宋北征我家阳台通三国一门四英三国:系统扯后腿该怎么办三国之暴君潘凤大明:开店卖罐,重八开局爆红薯战争承包商诗酒剑雨亮剑之从挑选奖励开始崛起夺盛总有刁民要害我亮剑之开局撂倒李云龙三国之吕布的崛起八条物语大明霸王亮剑之烟烽从亮剑开始当教官穿越后立志是弄潮儿抗战之我是炮兵五代第一太祖爷从兄弟连开始浪简单难度的大燕复国之旅卿主春秋鞌之战谍战之巅穿入抗战影视界从绿林开始砍翻三国大秦:摊牌了,你岳父我是秦始皇新唐高宗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