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再来自从张皇后故世后,朱高燧很久没能回京了,影响力日益减弱,估计朝野内外已经遗忘了他这个赵亲王。

唯一还算安慰的,是他与二哥朱高煦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朱高煦带着军队去了海外,他的封地位于后世河南安阳,乃是北平与金陵之间的交通重镇。

这两年,等待机会的朱高燧腻了众嫔妃,独宠一个出身低微的宫女。此女天然艳丽,无需脂粉装扮依然风韵过人,擅长歌舞弹唱,这令其她嫔妃深为不满,遂合谋伺机发难。

时间久了,朱高燧经不住轮番诋毁,便疏远了那宫女。

而这位宫女是甄嬛类型的女人,极有心计,千方百计想再得到王爷的欢心。

因朱高燧打小喜欢吃烤肉,于是宫女花钱进了膳房,拜了一位老厨娘做干妈,学习烧烤之道。

学成后,宫女别出心裁的加了一味紫酥,又在干娘的指点下,配上甜面酱和大葱提味,重金收买了内侍,亲手把烤肉端到了朱高燧的面前。

朱高燧心情不太好,一瞧是她,不免勾起了情意,心情好转过来。在宫女殷勤服侍下,胃口大开,烤肉吃的有滋有味,问道:“这菜可有名目?”

宫女嘻嘻一笑,答曰:“紫酥肉。”

朱高燧笑道:“今后本王每天都要吃你亲手烹制的紫酥肉,你高兴不高兴?”

宫女自然受宠若惊,加倍的奉承讨好,如此重新得到了赵王的宠幸,可是好景不长,没多久宫女失踪了,宫人都说是她自己走的。

以上只是一段朱高燧的风流韵事,总之紫酥肉传到了民间,成为豫菜谱上的一道名菜,其中开封的紫酥肉最为有名。

去年,有一家军户迁到了赵王府,哥哥叫做伍星,三十五岁。因娶了媳妇,就把军职转给了胆大心粗的弟弟伍云,伍云自小有使不完的力气,被赵王府安排在城外军营。

伍家初来乍到,不受赵王府信任,所以没能在王府谋个差事。但还是得背靠王府生存,伍星的远亲是赵王府的一个宦官,得以在王府门前弄个小买卖度日,有亲戚照应,倒也不愁饿肚子。

伍云隔一个月来家一次,这个月,伍星去了营中探望弟弟。

到了中午,伍娘子在家无水煮饭,自己提个小桶打侧门进了王府,从水井打了水拎着往回走,不料迎面撞见了无所事事的朱高燧。

见到王爷,伍氏也忘了规矩,急急忙忙的躲回了家。

搁在往常朱高燧只定会动怒,今日则问道:“好一个美人,她是咱王府之人么?我怎么没见过?来人,把杨庆给本王唤来。”

没多久,内侍杨庆急匆匆跑过来,朱高燧说道:“你下面有这样闭月羞花的美妇人,为何不通报我?”

杨庆忙回道:“王爷,那人家姓伍,上年移来的,是赵麻子的远亲。其次伍星的兄弟是个有名的粗人,时常打架伤人,人在营里做护卫,所以小的就没说,毕竟是王爷您的麾下。”

朱高燧一撇嘴,不屑的道:“那算什么麾下?我认他老几?整个王府都是我的麾下,敢情我一个娘们都不能碰了?”

杨庆见王爷这么说,随即笑道:“如此美人,伍星也消受得起?”

“行了。”朱高燧吩咐道:“你必须替我谋之,而且不能让伍家兄弟怨恨,心甘情愿才好。”

杨庆笑道:“伍云虽然鲁莽,他哥哥伍星为人却非常老实,想他靠着王府吃饭,小的这就前去劝说,若识趣的话,王爷赏他三五十两银子,免了房租给个差事;若不识趣,撵他走人,再寻他的过失,到时不怕他不屈服。”

朱高燧说道:“你看着办吧,事成之后,自当重重赏你。”

喜欢平凡的明穿日子请大家收藏:(www.dtdushu.com)平凡的明穿日子大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大唐读书推荐阅读: 回到明朝做千户我,拯救大明!三国:从抢洛神开始汉柏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武道大秦:开局被人指鹿为马万历1592最强特种兵之龙刺覆明1587红楼之科举进士长安风流三国之我的战斗力只有五红楼:开局吊打秦可卿汉威天下之刘襄开局1861:我刚继承荷兰王位主君之路西凉铁骑续南明寒门状元大唐第一庄如意小郎君水浒:颠覆宋末唐砖江山战图抗战侦察兵亮剑之老子是孔捷钢铁时代全民投资:开局投资朱元璋!抗日之铁血战将逍遥小书生
大唐读书搜藏榜: 东汉末群雄争霸我的元末有点猛开局三国,答题送武圣之魂华鼎人在大夏真不想加班大秦:嬴政背后的推手辰说朝鲜史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我,拯救大明!大明狂枭大阳记之身份谜团宋阀民国投机者从卫所到帝国勐巴娜西传奇曹贼凶猛大唐虎贲三国之无限乱战大唐摘星人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三国之我是袁大嘴盛唐大表哥借问天下谁主沉浮我用奇招救大明太医拿剑扎人很合理吧保安赢天下大明:我要做权臣铁十字烈火
大唐读书最新小说: 梦回大唐蝶恋花南宋北征我家阳台通三国一门四英三国:系统扯后腿该怎么办三国之暴君潘凤大明:开店卖罐,重八开局爆红薯战争承包商诗酒剑雨亮剑之从挑选奖励开始崛起夺盛总有刁民要害我亮剑之开局撂倒李云龙三国之吕布的崛起八条物语大明霸王亮剑之烟烽从亮剑开始当教官穿越后立志是弄潮儿抗战之我是炮兵五代第一太祖爷从兄弟连开始浪简单难度的大燕复国之旅卿主春秋鞌之战谍战之巅穿入抗战影视界从绿林开始砍翻三国大秦:摊牌了,你岳父我是秦始皇新唐高宗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