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走在最前面的,赫然是直属于段文鸯的嫡系兵马,一个个兵强马壮,精气神十足,连他们胯下的马匹,都显得神采奕奕,明显是经过精心喂养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段部鲜卑自从跟随了王浚之后,就着重发展骑兵,对马匹的喂养、马粮的挑选格外重视,而这次段文鸯出征,与那汪荃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又从他的手上得到了上好的草料,所以尽管一路上为了奔袭,加快了步伐,却依旧没有耽搁对马匹的照料。

好不夸张的说,在这次的征途上,很多被强行裹挟而来的小部族,他们的战士吃的,都未必赶得上这些段部骏马!

而这些骑兵同样对得起这般对待,尤其是其中的三千骑,更是嫡系中的嫡系,在段文鸯的带领下,可以说是南征北战,尤其是追随王浚以来,随同他前后几次进出中原,先是平定了河北流民,又攻击过羯人匪军,甚至于匈奴骑兵都交手过几次。

经过了这么多激战下来,就算没有被锤炼成精锐之师,但丰富的经验加持下,也要远远超出其他兵马的战力。

更不要说,为了维持这支骑兵,段文鸯连同段部鲜卑每年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然后以这般人马出征、劫掠,以此反哺。

段文鸯骑着高头大马,走在这支骑兵的最前面,抬头挺胸,仿佛与这三千人融为一体,散发出一股难言的凶悍气息。

和这打头阵的骑兵比起来,两侧、两翼的兵马可就逊色太多了,他们不光是精气神比不上,一个个神色疲惫,更有不少人垂头丧气,乃至有些走起路来还打摆子,就连衣着上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些人中的一大部分,可以称之为衣衫褴褛了,若不是跟随大军出征,还隐隐有着阵型、队形,怕是要被人当做是乞丐了。

这些无疑就是一路上被强行征用的小族之人了,这群人本来因为鲜卑内战四散奔逃,大部分都是鲜卑部落,也有其他的小族,一个个人数都不多,但聚集在一起就颇为可观了。

这次汪荃堵路,让段文鸯只能带进来一半不到的人马,但他还是果断的将这些杂牌军一并选中,其中自有考量,既要避免自己力量的太多消耗,又要防止这些被他拉来的小族之人重新四散,影响了自己的计划。

当然,更主要的是,这些人是非常理想的炮灰,用来试探、攻城,再合适不过了。

残酷的攻城战,攻城一方哪怕最后获胜,往往也要付出巨大代价,段文鸯当然舍不得派出自己的嫡系兵马,连自家部族的从属军都不想消耗太多。

哒哒哒!

突然,前面一阵马蹄声响起,而后一名身子略微瘦小,但看上去颇为精明的青年策马而来,离着段文鸯很远就勒住缰绳,说道:“豪帅,咱们距离那代县,还有半天路程!我已派人将来往车辆、行人都控制起来了。”

“好小子!干得漂亮!”段文鸯点了点头,对面的这个青年,算是他的同族,名叫段闽,两人关系亲近,为他的左膀右臂,别看个头不高,但作战勇猛。

另一边,边上的郑如却忍不住道:“将军,几日急行,穿林过河,兵将马匹难免疲惫,这半日路程不远也不近,又有兵将控制过往之人,何不让大军修整一番,养精蓄锐,再攻代县?”

段文鸯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摇摇头道:“兵贵神速,好不容易抵达此处,就是要杀陈止一个措手不及,岂能在跟前半途而废?段闽,传我军令,即刻进军!”

郑如的脸色一变,轻轻摇头,隐隐猜出这位将军之所以这般急躁,恐怕也和当下鲜卑各部的局势有关,真是难以劝阻了。

喜欢冠绝新汉朝请大家收藏:(www.dtdushu.com)冠绝新汉朝大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大唐读书推荐阅读: 回到明朝做千户我,拯救大明!三国:从抢洛神开始汉柏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武道大秦:开局被人指鹿为马万历1592最强特种兵之龙刺覆明1587红楼之科举进士长安风流三国之我的战斗力只有五红楼:开局吊打秦可卿汉威天下之刘襄开局1861:我刚继承荷兰王位主君之路西凉铁骑续南明寒门状元大唐第一庄如意小郎君水浒:颠覆宋末唐砖江山战图抗战侦察兵亮剑之老子是孔捷钢铁时代全民投资:开局投资朱元璋!抗日之铁血战将逍遥小书生
大唐读书搜藏榜: 东汉末群雄争霸我的元末有点猛开局三国,答题送武圣之魂华鼎人在大夏真不想加班大秦:嬴政背后的推手辰说朝鲜史秦时:从签到墨家开始我,拯救大明!大明狂枭大阳记之身份谜团宋阀民国投机者从卫所到帝国勐巴娜西传奇曹贼凶猛大唐虎贲三国之无限乱战大唐摘星人影视从海豹突击队开始1750:我有三千AI机器人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三国之我是袁大嘴盛唐大表哥借问天下谁主沉浮我用奇招救大明太医拿剑扎人很合理吧保安赢天下大明:我要做权臣铁十字烈火
大唐读书最新小说: 梦回大唐蝶恋花南宋北征我家阳台通三国一门四英三国:系统扯后腿该怎么办三国之暴君潘凤大明:开店卖罐,重八开局爆红薯战争承包商诗酒剑雨亮剑之从挑选奖励开始崛起夺盛总有刁民要害我亮剑之开局撂倒李云龙三国之吕布的崛起八条物语大明霸王亮剑之烟烽从亮剑开始当教官穿越后立志是弄潮儿抗战之我是炮兵五代第一太祖爷从兄弟连开始浪简单难度的大燕复国之旅卿主春秋鞌之战谍战之巅穿入抗战影视界从绿林开始砍翻三国大秦:摊牌了,你岳父我是秦始皇新唐高宗李治